中药的崛起来自日本。70年代日本掀起的汉方药热潮,主要逻辑其实是西药不能根治很多老龄化的很多慢性病。而80年代日本把中医药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,汉方药从此有了标品,而不再是主观性极强的非标了。
1976年,日本政府将汉方药纳入了医保体系的报销范畴,从此日本汉方药产业爆发,1976年只有90多亿日元的市场规模,十年之后到1987年就突破千亿日元,增长了一百倍,之后陷入90年代的大衰退,新世纪后到2015年才缓慢回复增长到1600多亿日元,折算下来也就一百亿人民币的小众市场。
90年代的中药崩盘有很多历史因素,日本药企也顺势开始了汉方药的全球扩张之路,最近十年全球复兴中药,其实不是我们国人这几年特别诟病的中成药,而是中草药。
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,我们天天黑的中药,在全世界愈来愈受重视,目前日本占据全世界90%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,而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,今天中国大陆拿到的份额只是世界草药销量的2%。
一个更让人无语的数据是,日本制药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0%,其研发费用占整个国家投入的80%。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(三共、津村、钟纺)的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-20%。
日本龙头汉方企业是津村药业,产量约占日本汉方药的70%,年销售额10亿美元左右,在日本上市药企销售额排名里名列25,也是日本唯一一家专注汉方的上市公司,2016年的财报显示津村汉方产品几乎占到日本国内汉方产品总销售额的80%。1990年代至今,津村药业进军大陆,到处扩张GMP药材养殖基地,中国生产的本土药材原料出口到日本,然后被日本药企加工成药品畅销全球,不过看上去过去十年这公司股价没怎么涨。
分百一直有个观点,医药作为消费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,其实也是科技股,具备科技股的一切缺点,所以其实给估值是个很复杂的命题,靠国际比较得出一些结论,基本到了哀股又变成抱团核心稀缺药企了。比如你看日本的小林制药,如今也就400多亿市值,过去十年股价涨了不到3倍。
再比如已经全球化了的武田制药也就4400多亿市值,刚刚去了美股,1.4倍市净率,在东京交易所股价2012-2019之间勉强翻倍。
这些年日本本土汉方药市场貌似不如以前那么火爆了,随着国民素质提升,更多人选择把汉方药用于保健领域而不是治疗,这也是国人诟病中药没效果的逻辑吧。
中国中药出口十强之首的上海津村,就是2001年日本津村进军中国的第一站,曾经中国本土中药企危机感很重,都是来自日韩美药企的垄断围剿。有趣的是,2017年中国平安按照160亿人民币的估值控股津村10%的股权,比目前日本津津村45亿美元的市值便宜了许多。从大陆中药标准化出发,地球村都看到了过去十年全球消费者的巨大潜力:900亿元药材市场、2000亿元饮片市场、7000亿元中成药市场、100亿元单方颗粒剂市场,以及未来以经典名方为代表的复方颗粒剂市场。在平安看来,津村正是一家了解中药标准化“kno whow”的企业。
一个更有趣的事情是,刚刚倒掉的康美药业,其实折腾这么多年搞中药全产业链和GMP,其实就是为了赶超津村,早知如此,当年直接出海收了它不就完了,何必赔了夫人又折兵反被平安那厮摘了桃子,你说呢?
渝ICP备15000165号 Copyright ©2014-2016 171CMS版权所有网站地图 | 收录 · 联系我们 | 京ICP备15002713号-3